滦县是河北省最大的花生集中产区,常年播种面积27万亩,占全县总耕地的30%。1995年全县出口花生米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0%。
1986年,滦县被确定为国家“优质花生生产基地县”和“花生出口建设基地县”。1987年滦县花生被国家确定为“名优特产品”。1995年国家计委和农业部确定滦县为“商品油料生产基地建设试点县”。
“满地龙”——“小爬蔓”——“一窝猴”
花生原产南美洲巴西,本来与滦州无缘。清光绪二年(1876年)《永平府志》清载“落花生,昔无今有。”可见花生引入滦州一带的时间是在晚清同治、光绪年间,至今约130年左右的历史。
最早引进的品种俗称“满地龙”,秧子四面乱爬,各节生根长角,花生果很小,收获时先拔秧,再铲土过筛,属于“匍匐型原生种”。它被引入滦县有两条途径:其一,是16世纪由巴西引入菲律宾,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岁月,陆续引入我国福建——浙江——江苏——山东。到19世纪晚期,再由山东去东三省逃难的灾民告诉滦州人而逐渐引入的。其二,“匍匐型原生种”由巴西北传至美国。经美国先后培育出“蔓生型”和“直立型”优良品种,在民国初年和本世纪20年代由天主教会渠道引入滦州,彻底取代了“满地龙”,面积逐渐扩大,形成了今日的种植规模。
近年一个新的因素更加提高了滦县花生的声誉:1990年国家检测滦县花生酱,得出了“不含黄曲霉素”的结论,因而推荐为亚运会特供制品,在国内外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波。因为黄曲霉素是一种致癌物质,在世界各地的花生及花生制品中多有发现。西方人看重食物的化学成分远远大于食物的口感,因此,谈“黄”色变,警惕得很。专家分析,是滦县的特殊经纬度、温度、湿度等多种因素,导致了对黄曲霉素的有效抑制。因此,即使从“黄素”高发地区引种,经此地栽培也会得以纯化,微量残存已经可以略而不计。
民国初年,小爬蔓花生引入滦州。引入者是城关西南12里范庄卫老三。但卫老三因为入了洋教而被人讥为“外务星”,乡民怕洋种有毒,怕中了洋人“让中国人断子绝孙的计策”,所以竟没人敢种。他与本村刘老三、大门庄张老三相好,都是当时农村富有开拓精神的先驱,在滦县的花生生产史上是应该大书特书的人物。张老三弟兄6人,大哥当家,他不便做主;刘老三分家单过,就决定在刘老三一块薄沙地里下了种,辗转传开,数年之间,淘汰了满地龙。爬蔓花生与满地龙相比,“产量两勾儿多了一勾儿,活计三勾儿少了两勾儿”,意思是产量提高了一半,省工2/3。
它不再满地爬,但秧子的第一个茎节仍然落地生出须根,然后才往上长。所以收获时再不用拔秧、铲土、大眼筛,而改为用镐刨了。
这是滦县花生种植史上的一次大飞跃。但这种花生仍然不能锄草,而且雨水一多,绿茎徒长,盘旋纠缠,称为“罗圈儿秧子”,收获也很麻烦。这时人们的思想渐开,几年之后就有人鼓动卫老三“再上南边去一趟,看有没有什么新样式的花生种”。卫老三上次归来后,在五子山西北脚“王八盖儿”下面种果树和养鸡都失败了,也很想再次请教,于是决定外出学技术、讨良种。
民国10年左右,卫老三共带回25公斤美国立秧大花生,仍由刘老三带头试种。这种花生不再爬蔓,不生结节,没有节下须根,秧子集中,果实也集中。第一年“生茬子”地收成极好。刘老三之妻拔下一撮,只见几十个雪白的大花生角,滴里嘟鲁的,他喜不自胜,说:“这不像一窝活蹦乱跳的小活猴儿啦?”从此,这种立秧新品种就被叫做“一窝猴”了。
“一窝猴”使花生耕作彻底统一到大田常规,开沟施肥,中耕除草。收获也由“三镐起”变成了“一镐兜”(按:爬蔓花生虽然也用镐刨,但需要左刨一大镐,右刨一大镐,中间再一镐,才能刨一撮,俗称“三镐起”;立秧花生只要侧身一镐就可使花果全部兜出,俗称“一镐兜”)。由刘老三设计的大扇镐也流传县内外,至今仍在使用。
“雷庄大花生”轰动津门
二三十年代,聚汇天津的中外花生客商就这样讲:论花生产量,印度第一,中国第二;论花生质量,中国第一,印度第二。中国花生以“东路花生”为佳,“东路花生”又以“雷庄大花生”为最。
这还得从范庄的三位老三说起。卫老三引来新品种,当时却被讥为“外物星”;张老三要试种却为家人所不容,他一怒下了关东,临走嘱其志同道合的表兄刘老三务必把花生种好。刘老三果然首种“小爬蔓”和“一窝猴”,并且摸索出挖风窝、栽梢行、“鞋壳拉”试芽、“一镐兜”、大扇镐等等门道;而下关东的张老三也闯出了一番有关花生的大事业。
他在吉林通江一家烧锅(酒厂)落脚,凭着体壮心灵,由踩曲工到三掌柜、二掌柜、大掌柜、连号掌柜、直至被各商号推举为“布达”(满语:全体商家与官府之间的总办事人,类似后来的商会会长)。他致富寄钱,总是让他大哥“多多买地,买地全种花生”。一次他早春南下天津,见各国商人云集,花生非常抢手。但看了所有的花生样品,深感远不如家乡的花生色白、个大、粒满、肉细、外正里纯。凭着生意人的精明,回家就发动人们给他“挑花生种”(意思是像挑种子那样高标准),每挑一麻袋付一毛银币(当时可买一斤肉)。然后他用两辆大车拉到雷庄车站,运至天津最大的楼房“公庆成”商号。当面交代货栈经纪人(中介人):“本人运来样品花生3吨,请按最高价再高出5成报价,一分不能少。如有通融削价之人,请代为挡驾,本人恕不接待!”“公庆成”从来没见过如此硬气的客商,但看货色又确实与众不同,遂向外商大讲张“布达”的传奇和货物的出众。一家美商(一说加拿大商人)果然请经纪人代递请柬,邀张布达赴宴,明言“今后有货,直送公庆成,全部免验包收,按年长期供货,本人可预付货款。”经纪人在货场办理登记时,“货物名称”一栏按惯例都是写“沧州小枣”、“小站稻米”“邢台血杞”之类,经纪人一瞅麻袋上雷庄火车站的发货标签,顺手就写下了“雷庄大花生”5个字,从此,这个名字就走俏东西洋,成为“东路花生”的极品(因从铁路方位来看是由东而入天津,故称“东路花生”,以别于从廊坊而来的“西路花生”和由静海、杨柳青而来的“南路花生”)。从此张老三为他表兄刘老三的花生经营打开了大门,后来刘老三之子刘耀庭还成为天津“公庆成”的大股东之一。
刘老三首先在雷庄和坨子头开设“聚顺成”货栈,专营花生收购,所以俗称为“花生园子”。县内其他富户也竞相经营,西至天津,东至秦皇岛的花生出口贸易空前繁荣起来。滦州城北、老车站、坨子头、糯米庄、兴隆庄、雷庄、张各庄、倴城、安各庄、古冶、开平、洼里都设起了“花生园子”,多则20余家,少则两家。而且即使只有两家,也必有一家是刘老三所开,规模都相当大。如糯米庄的“聚顺成”货栈仅绞花生的绞车就有40架,每架4人摇,1人簸,加上挑选“手捡儿”和账目事务等项,高峰时期要雇工400人之多。城关西街有他开办的“存德永”等三家商号,信誉甚好。有些大户在他的“园子”卖了花生,当即就把现金又存入他的园子,加上外商的预付款,所以他财源充足,买卖越做越大。山西、武汉、东北、天津、张家口的“老客儿”经常来住刘老三的栈房商号,他们背后都牵动着一国或数国外商,客观上也大大刺激了滦县的花生外贸。由于花生的栽培必须依靠桑行林带的保护,所以也带动了桑条桑皮的贸易。民国18年(1929年)天津《大公报》刊载《滦县现状调查》称“桑条、桑皮、落花生为极多之出产……雷庄、坨子头两车站此种货物常堆积如山。”
复苏——低谷——崛起
滦县花生种植,解放前因战乱而受挫。建国后农民分地,种田积极,所以迅速恢复并超过解放前水平。面积由1949年的18.6万亩提高到1956年的25万亩,单产1956年前有4年超百,1954年达到平均亩产139公斤,为当时最高平均值。但自1957年“左”风渐重,运动不断,生产关系改变频繁,“大跃进”、“公社化”、十年“文化大革命”,片面“以粮为纲”,导致“以粮挤油”,花生面积减至12.8万亩。尤其最令人痛心的是,多年形成的遍布全县的桑梢柳行网络一毁再毁,到“文化大革命”结束,终至全毁,白沙裸露,风起沙扬,水肥不保,病虫猖獗,品种退化,优种不优,产量锐减。1957~1977年20年间,全县平均亩产64.95公斤,最低仅均26.5公斤,滦县花生在国际市场也消失了。
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,一系列富民政策调动了农民积极性,花生面积由1978年的19.6万亩发展到1981年的27.4万亩。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县平均单产达到128.5公斤, 1985年又增至151公斤,平均年出口3万吨。但1986年和1989年又出现滑坡,说明深层次的矛盾尚待解决,但已探索出若干高产稳产典型经验。如古马村营造防护林网、贾各庄以土压沙、晒甲坨新庄子轮作套作、耿庄子起拢种植经验等,均大幅度增产,单产达到500斤,说明滦县花生的增产潜力是相当大的。
“陈品三就是生产力”
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”——这一观念真正深入人心,是花生生产的一大突破。滦县在这方面有一场典型的遭遇。
城西15里的邹家洼,人口1300人,土地3500多亩,历来以花生为靠山。到60年代却靠不住了,秧子萎蔫枯缩,亩产七八十斤,一个壮劳力劳动一天,工值只有人民币1分2厘5,人称“一分二厘苦”。县技术员李振军(后任农业局副局长)看到这里外高内低,地处锅底,污水积聚,窝风高温,估计是特殊小环境导致了某种致病因子的繁殖,就写出专业紧急报告,县政府特以“密件”上报疫情,辗转送达中国农科院。院方特派植保专家陈品三先生于1964年率组驻村研究,他确认了李振军的重大发现,这是国际上刚刚开始研究的“花生线虫病”。
陈品三和社员同吃同住,晚上深入田间观察花生秧疫情变化,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,直到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研究才被迫中断。后来他瞄准外国线虫病药物的缺陷,1979年至1985年连续取得成果。1985年春天他出差东北,特意中途下车,来邹家洼看望,不觉心如刀绞!各地农民都欢迎土地联产承包,邹家洼却有不少农户要退包,因为花生亩产只有七八十斤,“搭上种,赔上肥,一年扯蛋一大堆!”有50亩地硬是没人承包,成了撂荒地。全县呢,经过22年的愚昧折腾,当初从邹家洼首先发现的花生线虫病已经蔓延全县10万多亩,全县花生亩产只有41. 75公斤了!
专家的心在颤抖!1985年6月10日,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与滦县签订《线虫病防治协议书》,1986年续签,陈品三先后完成了《非熏蒸性药剂防治土传线虫病害研究》和《甲基异柳磷防止根结线虫病》的两项科研成果。
1987年,农科院向邹家洼无偿提供呋喃丹1吨,当年花生亩产达到135公斤~140公斤,村民叫好。但陈品三认为,呋喃丹有微毒,影响出口,建议改试涕灭威。1988年、1989年,花生亩产达到150公斤。陈品三又认为,该药成本高,一亩20多块钱,还可能污染水源,又建议改试农大种衣剂,亩成本才6元。1990年花生亩产达200公斤以上。1991年4月唐山市在滦县召开科技兴农会议,特请陈教授作报告,他回顾28年来的风雨辛酸,不禁泣不成声,全场一片唏嘘!1991年10月笔者到当年“一分二厘苦”的邹家洼调查,花生亩产全在250公斤以上。说到陈先生,有的说“外表特别土,肚子里有真才实料”,有的说“那是国宝哇”,有的说“我看陈品三就是生产力!”
总之,滦县的花生生产已经走上了依托科技的正路。从1996年4月起,河北省十大试区科研项目之一“滦河三角洲沙薄地持续农业发展途径及配套技术研究”已经正式启动,省市县36位专家分赴滦县两个中心试验区西晒甲坨乡和茨榆坨镇,预期5年将有重要突破。
商品经济大潮中的滦县花生生产
实施龙头带动战略,一批具有牵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已经形成。如外贸公司、冀东粮油贸易公司、笃生花生食品厂、东盛花生制品厂、中韩合资南光食品有限公司、花生精炼油厂等。
瞄准国际市场,重点突破花生深加工。一些不产花生的国家,进口花生再加工外销而显著获益。山东花生深加工以后比花生米出口增值2.6倍,这些事例极大地启发了滦县的经营思路。目前正拟开发花生羹、花生饮料、脱脂花生、花生蛋白、花生饼干等,深加工能力可由目前1万吨增至3万吨,将增值3600万元。
“产供销、内外贸、农科教一体化产业发展战略”正在实施中,已建成优质花生基地13万亩,农口各部门30余名专业人员组成承包集团,对基地的7个方面的技术措施分站承包。
纳入市县绿色食品工程,滦县花生不含黄曲霉素,得天独厚。滦县花生酱被列为“安全、营养、无公害”食品,今年扩建工程进展顺利,最近已达成向阿联酋批量供货合同。
,最低仅均26.5公斤,滦县花生在国际市场也消失了。